动画片_孔子_的文化学研究 作者: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孔令顺
在动漫热和孔子热的双重文化背景下,动画片《孔子》横空出世,不仅成功登上央视一套荧屏,还将陆 续在全国50多家电视台播出,并逐渐引发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在热闹的欢呼声中,可能更加需要研究者从 文化学层面做出理性的解读与判断。 一、文化传播视角 1、孔子思想的电视化表达 在全球化语境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借助现代电视媒体进行传承和发展成为一个日 益迫切的理论与现实命题。在全面分析和认真甄别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电视传媒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 保护、宣传、吸收、改造和发展五个层面的梯级开发,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古为今用。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依然呈现出强大的 生命力。l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集会,发表的宣言中提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儿重新寻找智慧。”如今,联合国总部大厅里也赫然挂着孔子的名言“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工业革命以来,在工具理性的引导下,人们虽然取得了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 展,但也带来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文失落、文明冲突等等现代性病症。新世纪的人们尤其感到内外 交困、身心疲惫。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类文明和谐而又可持续的发展,可能需要我们重新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 统文化中寻找答案。 但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现代社会的人们对孔子已经有些陌生了。孔子在历朝历代的包装之下被充分 神圣化了,他的高度与威严让普通百姓无法亲近,只能顶礼膜拜。这种状况显然既误导了人们的认识,更限 制了孔子思想的传承。其实历史上的孔子并不是现在一般人心目中的那个酸腐的老学究,他精通礼、乐、射 、御、书、数“六艺”,即便是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他又坚毅果 敢、幽默风趣,为了理想而上下求索,对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可谓充满了个人魅力。孔子的思想,也 被后代的统治者出于种种需要而不断任意塑形。因此,研究者历来就有所谓的“真孔子”与“假孔子”之辩 。而如何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让今天的人们能够真正从中受益,恐怕既是孔子研究的课题,也是电视作为 第一大众传媒的神圣使命。 104 集的动画片《孔子》,大胆采用当代最流行的动漫样式,讲述了孔子从一个贫寒少年成长为万世师 表的励志故事,将一个活泼、幽默、博学、严谨而亲切的孔子形象呈现在受众面前。少年孔子是一个10岁左 右的可爱男童形象,他手持书卷、头盘发髻。而中老年孔子也是目光清澈,眉宇之间传递出一种异于常人的 智慧与活力,这非常容易拉近孔子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事实证明,这种新颖的艺术创作形式,也的确收到了 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